本文目录一览:
- 1、白羽葡萄品种简介
- 2、霜霉——葡萄真菌病害的头牌
- 3、三苯基膦的用途
- 4、葡萄根瘤蚜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白羽葡萄品种简介
1、白羽葡萄,又名Rkatsiteli、尔卡齐杰里或白翼,源自欧亚种,属黑海品种群格鲁吉亚亚群。原产自前苏联,1956年引入中国,广泛种植于河北、河南、广东及北京市。白羽葡萄的果穗大小适中至较大,平均每穗重429克,形态为圆锥形或圆柱形,常伴有大或中等副穗,形成对称歧肩,因而得名“白翼”。
2、产量与品质:白羽葡萄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强,是酿制白葡萄酒和香槟酒的优良品种。综上所述,白羽葡萄具有独特的生长结果习性,适合在多种地区进行栽培,并能够产出高品质的葡萄酒。
3、白羽葡萄适应性强,是欧亚葡萄品种中抗葡萄根瘤蚜的品种之一。抗寒、抗旱、抗霜霉病的能力较强,抗白腐病的能力中等,不裂果,无日烧,但不抗白粉病。适合棚架、篱架栽培,宜中、长梢修剪,长梢修剪能增大果穗。新梢直立性强,易于管理。白羽葡萄是酿制白葡萄酒和香槟酒的优良品种。
4、主要品种为中国引进的欧洲系统葡萄(Vitis vinifera)。《史记》中提到,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二世纪)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然而,考古学证据显示,葡萄栽培在中国的传播并非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在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的2004年考古发掘中,从一座约公元前500年的墓穴中发现了一根葡萄藤。
霜霉——葡萄真菌病害的头牌
1、葡萄霜霉病,一种古老且具有全球性传播性的病害,起源于北美洲东部的野生葡萄,首次在1834年于美国野葡萄中被发现。病菌随后在1848年被描述。这场灾难的源头,就是19世纪中期席卷欧洲的葡萄根瘤蚜灾难,法国波尔多和勃艮第等产区遭受重创。抗根瘤蚜的美洲种葡萄虽成为救命稻草,但葡萄霜霉病菌也随之悄悄进入欧洲。
2、菌类附着多为病害信号果面或叶片上的白色、灰色绒毛状附着物,常见葡萄霜霉病(叶背白色霉层)、灰霉病(果粒灰色菌丝)或白腐病(浅褐色斑点)。2023年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监测显示,梅雨季节江浙地区发病率达37%,其中湿度超85%且郁闭果园患病风险提高3倍。
3、观察植株部位:若仅葱叶有少量斑点状附着,而根部无异常,多为表皮残留;若液体呈大面积浸润状,建议联系商家核实来源。 波尔多液本身是绿色农业中历史悠久的无机农药,早在19世纪就被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现代规模化种植中,白菜、葱蒜类作物在采收前合理使用低浓度制剂并不违规,但需确保安全间隔期。
4、两种药剂的作用差异乙酸铜属于铜基杀菌剂,主要通过释放铜离子破坏病原菌细胞膜,对细菌性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和部分真菌病害(如霜霉病)有较好效果,兼具一定促生长作用。
5、葡萄霜霉病确实是葡萄真菌病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以下是关于葡萄霜霉病的详细解起源与传播:葡萄霜霉病起源于北美洲东部的野生葡萄,首次在1834年于美国野葡萄中被发现。
三苯基膦的用途
三苯基膦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一种膦化合物,广泛用于生物医药、材料科学和有机合成等领域。其中,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在催化反应中作为配体。三苯基膦的相对较大的阳离子性可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反应更加顺利。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三苯基膦可作为纳米粒子表面的架桥分子,有助于增强药物的通透性和抗肿瘤活性。
三苯基膦,因其广泛的用途,是铑膦络合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化工行业,它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这一化合物在医药工业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支持有机合成反应的进行,并在药物制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苯基膦603350的用途主要包括: 有机合成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三苯基膦作为催化剂参与催化还原和取代反应,推动化学合成的进展。 金属有机化学配体:作为稳定配体,与过渡金属形成高效的配合物,为催化剂和有机合成提供助力。
分析领域:三苯基膦可用作分析试剂,帮助科学家进行化学分析。其他用途:染料工艺:作为增光剂,提升染料的色泽和亮度。高分子聚合:在高分子聚合过程中,三苯基膦可作为稳定剂或催化剂。彩色胶卷:在彩色胶卷显象过程中,作为抗氧剂防止胶卷氧化。聚环氧化:作为聚环氧化的稳定剂,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化学结构和物性与用途不同。化学结构:三苯基膦具有P-C-P键,磷酸三苯脂则具有P-O-P键。物性与用途:三苯基膦常用于金属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反应,磷酸三苯脂则常用于聚合物添加剂和阻燃剂。
三苯基膦还被应用于高分子聚合过程中,作为一种稳定剂,能够延长聚合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其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彩色胶卷显象过程中,它作为抗氧剂,能够保护显影液中的化学物质不受氧化,确保照片的质量。总的来说,三苯基膦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葡萄根瘤蚜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根据根瘤蚜的形态,又有有翅型和有性型。图43 葡萄根瘤蚜 叶瘿型成虫 根瘤形成虫 此虫主要靠苗木带虫传播,发生轻重与土质结构有密切关系,一般有团粒结构比较疏松的土壤发生较重,黏土或沙土则发生较轻。防治方法 ①严格检疫,防止传播。②苗木消毒。苗木和枝条用500倍杀灭菊酯、敌杀死等菊酯类农药浸泡1分钟可杀死虫体。③药剂灌根。
在中国,葡萄根瘤蚜被列为二类危险害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尽管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山东烟台、辽宁盖县等地有过记录,但由于当时葡萄产业规模小,加上防治措施得当,根瘤蚜最终在该时期灭绝,使得我国的葡萄品种能自根扦插繁殖。
葡萄根瘤蚜是中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目前根瘤蚜广泛分布于6大洲约40个国家和地区。
羽化后大部仍在根上,少数爬到枝叶上,但从未发现卵。远程传播主要随苗木的调运。疏松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发生重,粘重或砂土发生轻。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防止扩大蔓延;土壤处理,50%辛硫磷乳油每亩250g,拌细土25kg,撒于葡萄杆周围,然后深锄入土内:选砂地栽植葡萄;选育抗葡萄根瘤蚜的品种。
根瘤蚜分为根瘤型和叶瘿型,我国发现的均为根瘤型。根瘤型无翅成蚜:体长2~5毫米,体型为长卵形,黄色或黄褐色,体背有许多黑色瘤状突起,上生1~2根刚毛;卵:长0.3毫米左右,长椭圆形,黄色略有光泽;若蚜:淡黄色,卵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