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完达山的山峰支脉
- 2、完达山的自然资源
-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完达山的山峰支脉
青松岭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长白山系完达山支脉,海拔450米左右,始建于1956年,总面积达30000万平方米。这里生长着红松、云杉、冷杉等多种树种,是自然生态的宝库。青松岭森林公园内的景观丰富多彩,开放的旅游景点包括苗圃、山中花园、水库景区、常绿风景林以及人工落叶松林区。
根据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的检测认定,闯入黑龙江村庄的老虎为野生东北虎,是一头成年的雄性老虎,体重大约在225公斤,身体健康年龄为2到3岁,正值壮年。
历史沿革:1956年铁道兵某部队在五林洞西之碱场沟建鹿场;1958年为林业一分场;1962年改经营所;1968年改林场;1975年设翠林乡;1984年设五林洞乡;1996年乡改镇。自然环境: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热。
横亘于中部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即狭义的三江平原或合江平原;南部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一湖积沼泽化平原,面积8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一兴凯平原。
该平原被横亘的中部完达山脉分为南北两部:北部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也称为狭义的三江平原或合江平原;南部是由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一湖积沼泽化平原,面积约为8800平方公里,也称为穆棱一兴凯平原。
完达山的自然资源
1、地质构成:完达山山脉的山体主要由变质岩、花岗岩和砂页岩构成,岩石性质不同导致差别侵蚀明显,形成多样的地貌特征。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包括东北虎、黑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红松、云杉等珍贵树种。此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完达山山脉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动植物资源。山中动物种类繁多,有东北虎、黑熊、野猪、鹿、狍子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植物资源丰富,树木种类超过25科、100余种,其中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等珍贵树种广泛分布。此外,完达山山脉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3、完达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有东北虎、黑熊、野猪、鹿、狍子等,是国家一类动物东北虎的主要栖息地。树木有25科、100余种,比较珍贵的有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以及椴树、杨树、柞树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海音山,林木蓄积量相当可观。
4、自然资源:完达山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5、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25科、100余种的树木,如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等珍贵树种,以及椴树、杨树、柞树等常见树种。此外,完达山脉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即“王达岭”,以满语“梯”之意命名,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境内,具体位置在虎林市虎头镇周边完达山的丘陵中,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它是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进攻前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历时六年、耗资数亿资金、征用劳工二万余人,于1939年春修建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境内的虎头镇周边完达山的丘陵中。具体位置特点如下: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进攻前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坐落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北侧的猛虎山上。这个地点被连接着方虎、虎饶省级公路,距离虎林市城区约65公里,是一个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而设立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重现二战历史及最后一战的重要历史遗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位于虎头要塞遗址,是日本侵华罪行的见证。虎头要塞已成为历史遗迹,虎头地下要塞博物馆已经建成,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头要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极其重要的罪证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虎头要塞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它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附近的完达山脉,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部修建的庞大的秘密军事要塞。这个要塞地处中国东北边疆,与俄罗斯的伊曼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控制着苏联远东地区乌苏里铁路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远东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捷径。